国家战略定调!低空经济跻身“新增长引擎”的三大支柱
#行业资讯 ·2025-08-14 20:24:54
低空经济正开启万亿级市场,政策密集加持下2025年规模将达8591亿元。从城市空中出租到跨城无人机物流,技术突破与多元场景加速落地,中国天空正成为经济增长新维度。
从城市空中出租到跨城无人机物流,低空经济正在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,成为国家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地。
2025年3月,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“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”。
这已是低空经济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标志着这一新兴产业正式跻身国家战略“新增长引擎”序列。
在政策密集加持下,中国低空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。2023年,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;2024年预计达到6700亿元;到2025年,这一数字将攀升至8591.7亿元。2030年有望突破2万亿大关。
工业与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指出:“低空经济与优势产业有效结合,锻造了长板,拓展了增长极。”
01 政策引擎:系统性支持,打造制度新基建
低空经济的腾飞,始于国家层面的战略定调。2024年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低空经济元年”,三大标志性事件奠定产业基石: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;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”;国家发改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挂牌成立。
政策体系构建起四梁八柱。2024年3月,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《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(2024-2030年)》,明确提出“到2030年,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,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,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”。
地方政府闻风而动。截至2025年初,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22个发布专项《行动方案》,量化目标明确:
广东省剑指2026年实现3000亿元产业规模,规划1300个起降场;湖北省锁定千亿目标,建成8个通用机场;安徽省力争800亿元;北京、上海同样瞄准千亿级产业规模。
“规划+资金”双轨驱动成为地方政府的特色打法。海南省对航空器试飞基地按总投资20%给予补贴,单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;湖南省对eVTOL

商业化航线运营提供1000元/小时补贴;内蒙古则通过补贴鼓励通用机场向企业开放。
政策红利催生产业生态繁荣。截至2024年9月,中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超5万家,其中上市企业118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11家、高新技术企业3991家。
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学军指出:“认知廓清了,行业发展更趋理性。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,从技术路线到商业模式得到进一步梳理论证,新的产业生态逐步形成。”
02 技术突破:创新驱动,攻克产业化瓶颈
技术是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落地的核心驱动力。当前产业技术焦点集中在航空器研发、通导监技术和低空智能管理系统三大领域,中国企业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。
eVTOL:载人航空器的破局者
亿航智能

的EH216-S成为全球唯一集齐生产许可证(PC)、型号合格证(TC)、标准适航证(AC)的eVTOL。2025年1月,该机型完成上海市中心首次飞行,7分钟航程开启城市空中交通新时代。
峰飞航空的V2000CG货运无人机斩获型号合格证,成为全球首个通过认证的吨级以上eVTOL,最大起飞重量2吨,适用航程200公里,为低空物流提供强力支撑。
电池革命:能量密度的攻坚战
在中国航发

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,石墨烯航空电池研制中试生产线持续攻关。相比传统电池,其能量密度提升50%以上,为混合动力无人机提供持久动力。
宁德时代战略投资峰飞航空,亿航智能完成固态电池飞行试验,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突破续航瓶颈。
通信网络:低空天网的基础设施
深圳市计划三年内建设8000个5G-A基站和500个通感一体化基站,通过高频段信号实现低空飞行器的厘米级定位。
2025年2月,中国低空经济联盟发起“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”项目,剑指解决各地空管平台标准不统一、重复建设等问题,构建统一指挥平台。
长春市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“紫东长空”行业大模型,通过多模态感知和实时决策技术,为低空飞行提供智能化空域管理方案。
“我国主要的信息通信企业以及动力电池、电机等企业都参与了低空经济发展。”陶青强调,低空经济与优势产业有效结合,拓展了增长极。
03 应用场景:多元落地,万亿市场显雏形
低空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多元化的应用场景。当前物流、载人交通和文旅三大领域已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,从概念蓝图加速迈向现实图景。
物流革命:改写传统配送模式
美团无人机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创造配送新纪录:仅用6分37秒就将一杯热梨茶送到游客手中。该公司计划2025年将服务扩展至全国50个城市,推出“空中外卖”服务。
顺丰丰翼在深圳宝安运营的智慧物流中心,通过自动化起降平台和智能调度算法,实现日均2000件快递的无人机配送,跨城时效缩短至3小时。
载人交通:城市拥堵的破题者
2024年2月,峰飞“盛世龙”完成深圳至珠海跨海飞行,将陆路2.5-3小时的车程压缩至20分钟,开启“空中出租车”时代。
江苏海门至上海浦东的直升机航线2025年初开通,40分钟跨越123公里,票价700元(约为高铁1.5倍),未来将拓展至更多城市群。
文旅新体验:低空消费的增长点
重庆云阳的“空中的士”项目让游客乘坐飞行器俯瞰长江三峡,2025年春节期间日均接待量达300人次,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。
深圳创新打造“联程接驳+空铁联运+文旅”项目,游客可乘坐地铁到达深圳北站,搭乘直升机前往中山、珠海等大湾区城市,实现“空铁联运”无缝衔接。
iiMedia Research调研显示,近八成受访用户对低空文旅项目表示期待,超六成用户看重其能到达传统交通工具难以抵达的观景点。
农业植保、应急救援、电力巡检等公共服务领域同样成效显著。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,装载医疗器械的无人机仅用几分钟就将急救物资送达9公里外的卫生院,大幅提升应急响应效率。
04 挑战与路径:从“飞起来”到“用起来”的跨越
尽管前景广阔,低空经济从“飞起来”到“用起来”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空域资源受限:低空空域利用限制难突破,飞行审批监管流程繁琐;基础设施不足:起降点、充电设施等配套在城市场景下匮乏;管控能力欠缺:无人机增长迅猛,存在“数据孤岛”和反制系统“敌我不分”现象;市场转化乏力:多数低空应用成本居高不下。
破局之道:四位一体解决方案
空域管理改革: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建议加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,创新管控机制,简化审批流程。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更呼吁制定《低空空域管理法》,使管理有法可依。
基础设施攻坚:深圳市计划2025年内新增1200个起降点;重庆市规划2027年建设1500个起降场。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强调需完善起降场、充电设备、低空域数字化管理网络等新基建。
智能管控升级:朱克力提出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建立智能化管控体系,打破数据壁垒,研发精准反制技术。
应用场景培育:北京、上海、常州等15个城市联合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,计划2025年打造100个示范项目。张学军指出:“能够快速实现大规模商业运营的是低空物流,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场景的支撑很关键。”
“培育新产业是场长跑。”张学军提醒,“这一过程中,不仅要资本、政府部门有耐心,也要给产业界、科研人员更多时间,深耕技术、做强产业链、完善体系,稳健前行。”
低空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新的产业赛道。当深圳无人机每日运输架次突破5000次,当EH216-S在上海市中心完成首飞,当美团无人机6分钟送达长城脚下的热饮,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立体交通网络和空间资源利用的革命性突破。
随着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在深圳投入5.18亿元建设,随着全国低空交通“一张网”的铺开,随着15个城市共建生态圈打造100个示范项目的计划推进,中国的天空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维度。
万亿级市场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当低空经济真正实现从“飞起来”到“用起来”的跨越,中国的天空之城将不再是梦想。
转自低空产业圈:免责声明: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